(转载)"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序黄流中学七十周年校庆书画集


《翰墨流风》书画集|封面




     我的母校黄流中学刚刚走过七十年光辉岁月。校庆期间,校方在恢宏堂皇的新校区举办校庆书画展,不少回校参加校庆活动的旧生校友,也兴致勃勃在现场挥豪泼墨,给母校留下一件件墨宝,这本《翰墨流风》就是校庆书画展作品和校友在校庆现场留下的墨宝的汇编。这些书画作者大多是我认识的,有我的老师、同学,更多的是学长们和学弟们,当中不乏书画名家。欣赏着这一件件风格各异、笔墨纷呈的字画作品,感受着当中的笔力才气,嗅闻着宣纸上的墨香和朱泥味,如见一位位师友、同学熟悉和鲜活的面孔,又似是回到校庆日盛况一时的现场。校方嘱我为这本书画作品集写序,我恭敬不如从命。


乡村系列|周铁利



    国人对书法、水墨画、古诗词等传统国学文化有与生俱来的情意结,读书人更是这样,舞文弄墨也成了读书人的一个特征和写照。在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接受教育的国民,毛笔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书写工具,学子们是必须要临帖练字的,把字写好既是修养,是个人才情的重要表现,也是基本的傍身之术和生存技能,字都没写好,谈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古代历朝的科举考试,考生的文章策论固然重要,但考卷上的字写得不好,写得不端正,又何以入得主考官及圣上的法眼?

    由古至今,学校始终是书画艺术训习的主要场所。早在公元前1046年建朝的周王朝,就开始建立起贵族式的教育体系,周王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六艺”, 而“六书”便是“六艺”之一,这是较早的关于汉字构成和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大致涵盖被后人归纳总结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的六大內容,这也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法理论课和实践课。后来历朝历代兴办的各级学府,有不少还设置习字、书法之类课程,比如唐朝的国子监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等六学,其中“书学”所指便是书法的学习和修练。大唐之后兴起的各地书院,成为读书人藏书、读书、雅集的重要场所,书法和绘画的创作和交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至于遍布于各乡各镇的私塾,学童们入学后首先得学识字、习字,进行最基础的书法训练。故此,旧时代的读书人,没有多少人是写不好字的。


书法作品|陈泽冬



    古代一些喜好风雅的帝王,更身体力行,动用权力,不遗余力推广和弘扬传统书画艺术。汉灵帝刘庄(公元157-189年)在位期间,下诏命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以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将《五经》刻于石碑,并立于太学门外,此乃著名的“熹平石刻”,当时每天前来观摩和临抄者数以千计,盛况空前;之后,汉灵帝又办起“鸿都门学”,专修辞赋、小说、绘画、书法,平民子弟也可入学,此乃中国专科学府的发轫,更是世界文艺专科院校之滥觞。五代后蜀末代帝王孟昶(公元919-965年)设立的翰林图画院,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画院。到了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代,身为书画高手的宋徽宗,不仅自创一种书法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还自创一种花鸟画法被冠名为“院体”,更下诏提升书画家和官府书画局的地位,设立翰林书艺局和翰林图画局,并允许书画两院的书画家佩鱼出入。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一度在帝王们的推动下得以枝繁叶茂,蓬勃发展。

    中国五千年历史进程中,经历过多次外族入侵和统治,但中华文明不但没有被毁灭,反而历久弥新,而身为外族入侵者和统治者,最终几乎还被中华文明同化,并且还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文明的追随者、守护者和殉道者。满清乾隆皇帝就是如此。他嗜书如痴,在位时四出搜罗书法名帖真迹,并在自己卧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间约八平米的小暖阁,取名“三希阁”,最早先珍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名帖,之后又陆续收藏了晋朝以后历代一百多位名家的近千件墨宝真迹和拓本。中华文明的香火一直不被扑灭,而且还越燃越旺,正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国画山水|陈从光



    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旧式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受到重视,书法更是旧时代所有学童和学子的必修课。但到了清朝末期,官府开始引进西式教育,接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又席卷全国,西学渐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內,传统文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和破坏;1978年起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书法、水墨画等传统国学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比重失调,受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后来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中小学生基本的书写能力明显下降,更遑论对传统书法的鉴赏和书写了;直至2013年,“文化自信”的旌旗高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昭示下,国学又再渐兴,各级学府和各类学校竞相开设书法、水墨画、儒学、古典诗词等课程,传统文化大有风生水起之势。

    学画习字,有些人是以此为职业和事业,但更多的人则是以此陶冶性情,修心养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是乾隆皇帝为他的“三希阁”亲撰的一副对联,其寄情翰墨、俯仰古今的抒怀,正是书画艺术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和精神慰藉的形象直观的表述。但是,书画艺术并不是皇家贵胄或某些人的专利,任何人都可以“深心托豪素”,钟情于艺术品,然后“怀抱观古今”,从艺术品中鉴古通今,品山看水。


书法作品|江城



    黄流中学作为琼南地区重要的学府,自1947年创校以来,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英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全国一百间“中国名校”之一。悠悠七十年,难免沉浮起伏,有过低潮时期,也有过辉煌岁月,但始终不变的是,文心、书魂、画魄一直荡漾在课堂上,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多年来涌现出了众多的文才、书家和画匠。这本《翰墨流风》书画集,汇百多名校友旧生之作,大体上可见黄流中学翰墨风雅之洋洋大观。可以这样说,从黄流中学走出去的文才和书画家的人数之多,在琼南地区无出其右,在整个琼崖地区也是不遑多让的。

    黄流中学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形成,跟她所处的琼南地区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自明朝起,地处琼南的崖州地区教化伊始,民风初开,文风渐现,在清末民初更一度有过文教昌明的光景。黄流及其周边的佛罗、冲坡、九所、乐罗等村镇,正好位居崖州文明的核心区域,耕读文化早已根植乡野,崇文重教的风尚也深入民心,文人墨客、画匠书家散落民间。黄流中学落根于此,先得地利,且尽享深厚传统文化的春风化雨,日积月累,早已修成茂林花丛;而多年来从黄流中学走出去的学子,又以各自的风雅才情,反哺村野乡民,使得这方圆二三十里的琼南一隅,风景这边独好,民俗和文风交汇,民情与雅意相辉,形成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

虾图|谢星荣



    拟写这篇序文之日,正值全国高考季。考生们将来会知道,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应考过的东西,大多在生活和事业中都派不上用场。我真想对赶考的学子说,“不管你能否考上大学,考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我都希望你喜欢文学、音乐、书法和绘画,若你腹里有诗书,耳边有妙音,心中有翰墨,你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百世春秋、千顷星河和万里江山!” 


冷夏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