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二黄中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ASPnet)国际中心“未来的教育”焦点小组研讨会——教师专场



2020年10月27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ASPnet)国际中心未来的教育焦点小组研讨会之教师专场在我校科技楼414开展,参会人员有瞿平校长和7位老中青三个层次的一线老师,分别涉及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络国际中心常驻三亚负责人周晓霞、真爱梦想基金副总裁胡老师莅临我校共同研讨。本次研讨会采用的是线上视频会议,华师大教研处“未来的教育”会议主持人王老师组织本场会议。

王老师首先对本次研讨会的意义加以说明,第一,为什么要出台未来的教育调研和报告?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使人类学会认知、生存,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教育。第二,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三者存在怎样的关系,怎么适应变化的世界?世界是共有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也有责任和义务奉献自己的力量,

需要教育去实现。随后从以下三个主题正式开展激烈的讨论。

第一个主题:教育未来;

第二个主题:全球公民教育,培养国际公民的过程性挑战;

第三个主题:可持续发展包含的教育层面做什么;

参会老师一一就每个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附章末),真爱梦想基金副总裁胡老师说:现在以至未来,人生不再是两段论—“学习阶段”与“工作阶段”,而是“不连续阶段”。过去,一个工作或许就做到退休,未来的“数字化一代”要经历10—17个不同的工作。经济变了,社会变了,人也要变。对于学生,面向未来,他们要具备的变中不变的能力是什么?学校、家长、社会要关注的是上述这些“生存技能”,而非仅仅是“分数”。

《教育大未来》,21世纪7大生存技能:

1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跨界合作能力和以身作则的领导能力;

3 灵活性与适应性;

4主动性和首创精神;

5 有效的书面与口头沟通能力;

6 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7 好奇心和想像力; 

《教育3.0:七步通往更好的学校》,关于未来学习的6个原则:

1 学生的精力要花在解决值得解决的问题上;

2 学生和教师能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

3 学生能从事自主学习;

4 学生学习如何讲好故事;

5 学生能有效利用工具完成任务;

6 学生能学会好奇和创造。

“七大技能”和“六大原则”,它们的重合之处,都强调解决问题、合作、沟通、研究和好奇心,都强调有效利用新工具(互联网)和数据之重要性。

    【撰稿】:人力资源部 刘红芳

【审核】:人力资源部 赵亚平

【摄影】:王振

2020年10月29号




研讨会上参会老师的总结



屈铭煜老师      学科:物理


1.你期待的30年以后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男女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均等(2)学校、医院、社区、图书馆的界限更加模糊(3)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更密切,由此带来文化的理解和包容,由于信仰、种族、宗教等带来的地区冲突得以缓解。(4)警惕技术霸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2.全球化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中国走出来的全球化人才具有什么特征?

中国走出来的人才的形象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样子,随和,容易接近。能致力于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共同问题,应对共同挑战,具备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开放的头脑,君子不器。

秉持天人合一理念,尊重自然、尊重差异,善于沟通表达(包括语言的.艺术的.符号的.信息的沟通表达如音乐艺术图形肢体语言等)。自我和谐,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强。(物质上&精神上的适应)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融合、宣传。比如用西医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用西方的语言展示唐诗宋词的美,帮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历史上有成功的例子,唐宋时期的对外交往,玄奘对大乘佛教的解释和传播。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做得成功。现代互联网精神也是共享,包容。

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全球公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常教学怎么样培养这样的人才?

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介绍他感兴趣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不局限于中国人。介绍其人、其事、其理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互相讨论,接受听众质疑。(从高一就开始了,目前来看学生介绍的多数是现代人物,外国科学家占了绝大部分比例)

 社团活动课、选修课、兴趣课、科创课等都有相关内容,选修课《走向世界》、《国际时政热点》、《南海风云》、《乐东海岸线》……等。数学有中法中学生交流活动,阅读五十本书中对外国名著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的推进和开展,就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学习“学习的规律”,实现”真实的学习”,实现自我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中怎样应对内地与海南的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怎样应对信息化技术对教学工作的冲击?

从黑龙江来到海南,对文化碰撞很有感觉。英语老师说“三观受到了撞击”,小孩子的英语发音和老师的有明显差异,对小朋友带来一定的冲击。学习海南话,发现海南话在海南不同地方还各不相同,感到比学英语还有压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朋友能学会这么多种海南话,说明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很强,“海南孩子学不好英语”是一个假命题。学校有初中生去希腊进行交流的活动,外语组也搞了初中高中学生的英文歌曲演唱比赛、英文朗诵比赛等,假期作业中有选择英文演讲、给喜爱的外文电影配音、模仿片段等活动,同学们完成的热情很高。

疫情以来,大年初四就开始制定网络教学计划,初七培训教师、初八上课,老师们克服重重困难,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购置器材,学习新技术。不会就学了~学习了希沃、钉钉、超星、推流等各种技术,还有各种小程序、作业本、班级管理软件、视频音频剪辑软件,骨干教师、老教师带头,给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很多老师一不小心成了网红教师。备课8小时,上课10分钟,为了照顾孩子们的眼睛,严格限制网课上课时间,设置专门的体育活动时间、心理疏导时间,学校全员投入。社会也给以了大力支持,免费为孩子或家长提高免流额度、免费提供平台等,校长带队党员(非党员)志愿者为孩子们送书到村口。经过这次考验,队伍得到了历练,作为人民教师还配得上合格二字。




温晓莉老师      学科:生物


2050年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可以不再存在?

2050年中国应该是进入到发展发达国家了,环境应该更加优良,高科技电子产品更便宜,30年后的中国应该是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到大学,都能够实现,免费入学,医疗都是国家来承担费用,医院看病买药都不用花钱。

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就是垃圾食品类的,比如说辣条薯片棒棒糖各种不靠谱的饮料,嗯我觉得封建迷信应该是进一步的淡化了,毕竟中国现在是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统治之后,就是封建迷信这个事情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不要再把这个东西一代一代的传给后人,就是嗯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更尊重于科学,更信奉科学。

中国走出去的全球性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

我觉得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会多门语言,就是至少英语这门外语应该是非常精通,另外嗯是有包容接纳的精神,还有服务于社会的品质,就是有思想,有创新,最关键的品质,我认为应该是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苏轼说过的那句话就是,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超世之才容易的,但是坚韧不拔之志不是很多人都有的。我们嗯纵观现在在各大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包括诺贝尔的奖的获得者们,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都是因为他们坚持到了最后,嗯,方法总比困难多,失败了我们再来就是能够接受住,打击接受,住失败,他们肯做肯想肯坚持。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是,就是服务于社会的这个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到了2050年的话,全世界都面临着老龄化人口的社会,所以那那个时候的人才必须能够担负起咱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个责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全球性公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物学科的教师,我认为在我们的生物课上,更应该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资源和环境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他们都是我们和环境和谐相处之后所依赖的东西,美国一个顶尖的生物科学家卡罗尔写过的一本书,《生命的法则》中,我们知道生物世间万物都有他所遵循的法则,我们人类只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份子,必须要形成全球公民的思想,“我们人类已经控制了万物,除了我们自己”。但是人类最需要控制的就是我们自己,控制我们的欲望。能够在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维持以后的发展,不要享老祖宗留下的福,造子孙后代的虐。



王丽莉老师      学科:语文


一、教育的未来:

能够消除歧视与偏见,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平等与信任。更能够开发多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多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能够被包容与理解。

二、未来世界公民形象(全球性人才):

1.懂得赏识。能够赏识自己,也能够赏识别人。

2.懂得倾听。能够在倾听的过程中筛选、质疑、思考、内化。

3.懂得表达。做到表达有效,准确。既要有形式的创新,也要关注内容的质量。

4.拥有自信、有尊严,具备完善、独立的人格。

5.能够具有民族文化的底色。

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设置情景、任务、问题以及学习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和实践的可能,帮助学生形成具有长效、终身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2.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3.引导学生构建空间大格局。

4.隐忧: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保留岛民的纯朴、质朴的品行?在开放的同时如何保留传承海南岛的本土特色?



刘军辉老师      学科:化学


有幸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未来教育的探讨交流会,老师们各抒已见,思维碰撞,引发了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对现在的教育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做些什么?关注什么?....系列思考。

培养人才:正确价值取向,服务社会意识,与人和环境和谐相处意识,自我认可和赏识他人,良好沟通与包容能力,坚韧坚持的品质,有大局观念,终身学习意识。

社会:国与国,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之间的尊重,全方位的认可,融合,共进步。优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人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丁建强老师      学科:地理


问题一:2050年的世界和教育会怎样?

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会和解,亚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②会出现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会越包容。

③随着技术的进步,综合性的超级医院会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服务行业会有更多的发展,学校教育依然存在,但形式和内容会更丰富。

问题二:全球化的公民形象。

①需要有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和技能背景。

②有一个正常的、普遍都能接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③能够很好的自我独处和自我审视。

问题三:可持续发展的议题:

①从《寂静的春天》到《增长的极限》到《我们共同的未来》,人们的发展观念已从自我审视阶段到了思考未来可持续发展阶段。

②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经济和理性的社会环境做保障,人和自然的界线会更加清晰,专门供动植物发展和繁衍的空间会越来越大。

③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逐步成为世界的共识,可持续性原则会有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邹佳芯老师      学科:数学


话题一:2050年的世界

1.我认为2050年的世界是全球科技化的世界,有各种先进的技术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有一项科技技术能使全球人民在沟通时不存在语言障碍。

2.希望30年后的教育中继续存在情感教育,和健康教育

3.30年后传统的分科目教学可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学科融合教学。

话题二:从中国走出来的全球化人才应具备哪些品质?

我认为从中国走出来的全球化的人才首先应具备大气,挺拔,坚韧的形象气质,如军人一般给人力量的第一印象。

然后在品质上应包含睿智,善于交流和大局责任观。其中睿智包含已储备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善于交流不仅包含正常的不同文化交流,更甚会涉及到国际谈判;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则必须拥有大局责任观。

话题三:在学科教学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体现了在数学学科教学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史,能让学生在初学时理解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在发展时还能有所创新,实现数学学科上的可持续发展教学。



裴莉琪老师      学科:语文


问题一:畅想2050年的世界长什么样子

思路:我畅想的2050年的世界是不再有贫穷、不再有饥饿,人人都可以如《瓦尓登湖》中的“我”一般可以诗意地栖居。当物质的困扰不再,甚至极大丰富后,就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幸福感的满足与经营上,2050年的人,人人都有着极强的幸福感,不再像现代社会般如此浮躁、如此喧嚣、如此焦虑。

问题二:说说你心中的未来全球化人才的形象,尤其是从中国走出的全球化人才。

思路:既然提到人才,就不得不想到中国衡量人才的两大方向与标准——“德”与“才”,德才兼备。

从“德”的角度而言:

1. 未来的人才应是具有大国情怀与胸襟的。有了这份情怀,就像杜甫——纵然当时自己都是衣食无着的贫苦状态却依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心忧天下,心系苍生;有了这份胸襟,就像苏轼——纵然人生风雨多舛,却依然有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淡然——释怀自己,解脱自己。

2. 未来的人才应是有仁爱之心的。有了仁爱之心,方能更好的共情。共情社会、共情自然,甚而是共情自己——与自己和解,悦纳自己。儒家讲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有了这份仁爱之心,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不会生有“技术霸权”,从而使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更加合平,岁月安好。

从“才”的角度而言:

1. 未来的人才,尤其是从中国走出的人才,应有更强烈明晰的法律意识,契约精神。因为中国现有的社会形态更多的是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讲求人情,要想与西方的契约精神更好滴融合接轨,就需强化文化基因中的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能力。

2. 未来的人才还应有全球思维,全球视野,强大的语言能力,超强的执行力,通变的创新力。